在中医临床实践中,对于一些常见的眼科疾病如“红眼病”(急性结膜炎),往往采用中药内服与外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治疗,本文将以一例具体病例为基础,探讨桑菊饮加减方剂结合耳尖放血疗法治疗“红眼病”的效果及过程。
病例背景
患者,男性,35岁,因双侧眼睛红肿、疼痛伴畏光流泪3天就诊于我院眼科门诊,患者自诉发病前有接触过患有类似症状的患者,且近期工作压力大,经常熬夜加班,查体发现双眼睑肿胀明显,结膜充血,分泌物较多,视力正常,诊断考虑为急性结膜炎(俗称“红眼病”)。
治疗方案
- 药物治疗:
内服中药汤剂:选用桑菊饮加减方剂,原方由桑叶、菊花、杏仁、连翘、薄荷等组成,具有疏风清热、解毒消肿之功,针对本案患者病情,予原方基础上加味:柴胡6g以疏散少阳之邪;黄芩10g清热泻火;赤芍15g凉血止血;生地黄20g养阴生津;当归12g活血止痛,每日一剂,水煎分两次服用。
- 外治法:
耳尖放血:选取双耳尖穴进行放血治疗,操作时嘱患者取坐位或卧位,常规消毒后用一次性采血针快速刺入耳尖穴0.5cm深,迅速拔出针头,使少量血液流出即可,每周一次,连续三次为一疗程。
治疗效果
经过上述治疗后,患者的眼部症状逐渐减轻,首次复诊时,双眼睑肿胀基本消退,结膜充血明显好转,分泌物减少,继续按照原治疗方案治疗两个疗程后,患者自觉眼部无不适,眼部检查结果显示结膜充血消失,未见明显分泌物,随访半年未复发。
分析与讨论
- 病因病机分析:“红眼病”属于中医学中的“目赤肿痛”范畴,多因外感风热毒邪侵袭眼部所致,患者素体虚弱,加之劳累过度,卫表不固,风寒湿热之邪乘虚而入,郁久化热,上攻于目窍,故见眼睑肿胀、结膜充血等症状。
- 辨证施治原则:本案例中采用了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方法,中药方面,通过调整方药配伍达到疏风清热、解毒消肿的目的;同时配合耳尖放血这一传统的外治手段,起到疏通经络、调和气血的作用。
- 疗效评估:从治疗效果来看,该治疗方案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,患者在短时间内缓解了眼部症状,且未见明显副作用,体现了中医药在治疗此类疾病方面的独特优势。
常见问答(FAQ)
Q: 什么是“红眼病”?
A: “红眼病”即急性结膜炎,是一种常见的眼科传染病,其主要表现为双眼红肿、疼痛、畏光流泪等症状,本病多由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,传染性强,易在学校、幼儿园等人群密集场所发生流行。
Q: 如何预防“红眼病”?
A: 预防“红眼病”,首先要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,避免用手揉搓眼睛;其次要尽量避免与患病者密切接触;再者要注意环境卫生,定期清洁居住环境和生活用品;最后建议在流行季节外出时佩戴口罩,减少感染风险。
Q: 中医如何治疗“红眼病”?
A: 中医认为,“红眼病”多为外感风热毒邪所致,治疗应以疏风清热、解毒消肿为主,常用的中药方剂包括桑菊饮加减等,并结合针灸、推拿等外治手法辅助治疗,注意饮食调理也很重要,应多吃清淡食物,忌食辛辣油腻之物。
参考文献
[1] 李时珍. 本草纲目[M]. 北京: 人民卫生出版社, 2004. [2] 张仲景. 金匮要略[M]. 上海: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, 1987. [3]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. 中医病症诊断标准[S]. 南京: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, 1994.
仅供参考,具体用药请遵循专业医生的建议。